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列表

世界微动态丨评论丨“去美元化”或已不可逆转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时间:2023-06-17 09:50:27

徐秀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前,全球“去美元化”势头愈演愈烈,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尽管短期内美元的主导地位难以撼动,但其优势根基已出现松动,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进程已呈现加速态势,并从长远来看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近年来,从美国视为“后院”的拉美地区到中东和非洲等全球重要能源产地,再到美国盟友密集的欧洲和亚太,越来越多的国家呼吁“去美元化”,并着手计划或已实施“去美元化”方案,在跨境贸易投资、外汇储备中减少美元比例或放弃使用美元,转而使用本币或其他货币。进入2023年,全球“去美元化”浪潮愈演愈烈,美元主导地位受到的侵蚀也将因此逐步加大。

一方面,越来越多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出于对日益凸显的美元风险的防范和应对以及对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的追求,加快了美元使用的替代选择。例如,俄罗斯与伊朗宣布联合开发一种以黄金为支撑的稳定币,用于在国际贸易中取代美元等法定货币;沙特阿拉伯打破长期使用美元结算石油的惯例,宣布正式开放以美元以外的货币结算石油和天然气贸易;印度与阿联酋、马来西亚等国推动用印度卢比进行贸易结算;巴西和阿根廷开始筹备建立南美洲共同货币“苏尔”,并邀请其他南美洲国家加入,以促进地区贸易和减少对美元的依赖;伊拉克央行宣布放弃美元,允许以人民币结算对华贸易;东盟通过本币交易计划,以减少美元等主要国际货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另一方面,美国的一些盟友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国际贸易中选择以其他货币替代美元。例如,为缓解国内能源短缺压力,法国在国际能源采购中已开启了多元化货币使用方案。该国道达尔能源公司于2023年3月签署的一笔液化天然气订单就未用美元进行跨境结算,而选择使用人民币完成采购交易。日本、英国、加拿大等国以及欧洲央行也在积极推动部分领域绕开美元的结算系统。

作为在国际货币体系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货币,美元既反映了全球对安全性高、流动性强、信誉良好的国际货币的需求,也给美国带来了巨大好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者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D. Sacks)指出,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给美国带来了巨额铸币税,使美国规避了汇率风险、降低了货币金融交易成本,并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对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元化程度高的国家的政策影响力,以及可方便地向世界各国出售银行服务等。但是,获得这些好处仰赖于美国强大的经济金融基础和高质量的货币服务。当美国维护经济金融稳定和开放受到挑战、美元作为武器而不是便利国际经济交往的功能日益凸显时,美元作为“安全资产”的信誉便会逐步失去保障。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国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持续攀升,但美国GDP占全球的比例却大幅下降,并且这种趋势还将延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2年美国政府总债务占GDP的比重为125.6%,比20年前上升了70.0个百分点;同期,美国GDP规模占全球的比重为24.5%,比20年前下降了6.8个百分点。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52年美国债务规模占GDP的比例将高达185%。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美国越来越多地利用美元主导地位干预全球经济金融活动,并滥用金融制裁。这不仅导致一些直接受到制裁的国家反对美元霸权,并积极采取行动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还使其他一部分国家增加了过度依赖美元的担忧,并逐步选择远离美元。

在全球“去美元化”浪潮之下,全球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比也大幅下降。根据IMF公布的官方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数据,2022年第四季度美元储备占全球已报告外汇储备的比例为58.36%,为1995年IMF统计该数据以来的最低水平,较2001年第二季度的高点下降了14.34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下,欧洲也加快夯实欧元作为“安全资产”的根基。2020年7月,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就建立7500亿欧元“复苏基金”达成一致,从而使欧盟的财政一体化迈出关键一步。同时,人民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上升。2016年IMF将人民币列入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标志着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5月,IMF将人民币在特别提款权中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反映出对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程度提高的认可。

2022年IMF发布《美元主导地位的隐性侵蚀:积极的多元化推动者和非传统储备货币的崛起》报告显示,自21世纪初以来美元在国际储备中份额出现了逐步下降,反映了中央银行储备管理机构积极的投资组合多样化。并且,在美元份额下降的同时,英镑、日元和欧元的份额并没有增加。在美元下降的份额中,有四分之一转向人民币,四分之三转向作为储备货币作用更为有限的小国货币。这说明,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不再是传统国际货币之间的多元选择,而是意味着更多新兴货币的崛起。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交通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邮箱 : 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