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列表

天天时讯:关于近期雷暴、大风的6个问题,我们给你答案

来源:中国气象报    时间:2023-06-18 08:12:13

近10天内,江苏南京、湖北宜昌、天津以及上海等多地出现雷暴大风,引发关注。


(资料图)

作为强对流天气的一种,雷暴大风通常以可怕的面貌现身,由此也经常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里,我们邀请到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田付友,围绕公众关注的6个问题,聊一聊雷暴大风。一起来看↓↓↓

正式开始之前,先一起回顾一下近期发生在南京、宜昌、天津多地强对流大风视频:

来源:微博@四川观察

来源:微博@沸点

来源:小红书@大卫斯坦的Thomas

一、它们是怎么来的?

无论是近期发生在南京、宜昌等地的雷暴、大风,还是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发生在黑龙江、辽宁、山东等地的龙卷风,都是强对流天气家族的一员。

事实上,在我国陆地区域极端大风排行榜上,雷暴大风或龙卷风也经常拥有姓名。比如2021年江苏南通“4·30”大风,风速达到14级(至今仍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台风“山竹”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就是14级);2019年3月21日广西桂林遭雷雨大风袭击,测得最大阵风60.3米/秒,瞬间风力达17级;2016年6月23日江苏盐城阜宁强龙卷风和2019年7月3日强龙卷风,均造成重大损失和严重伤亡。

2021年4月30日江苏南通出现对流性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视频来源:微博@沸点

一个地区,只有同时凑齐三个条件,才会具备强对流出现的条件:

1.一定的水汽;

2.足够强的动力触发;

3.不稳定层结。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某地闷热异常(水汽),突然,有冷空气向其甩来,叠在暖空气上,上冷下暖(不稳定),暖空气上冲(动力),形成对流。

在此基础上,如果中高层又有较强干冷空气入侵,就容易激发出以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也就是雷暴大风。

套用这个“公式”,就可以逐个回答以下问题了。

二、雷暴、大风与前段时间“出门都是熟人”的闷热状态有关吗?

答案是:有。

这里我们对照 “一定的水汽、持续的动力、不稳定层结”三个条件。一方面,闷热,意味着可以和冷空气形成不稳定状态的暖空气:有了;另一方面,意味着不仅热,还具备一定水汽条件。

比如,在今年6月10日傍晚,南京当地出现强雷暴大风之前,当地就一直维持潮湿闷热状态;正是这种状态为强对流的激发蓄积了巨大能量。

6月9日观测资料显示,当晚8时左右南京站气温仍在31℃左右。来源:微博@江苏气象

三、雷暴、大风和东北冷涡有关吗?

相信这个问题很多朋友马上可以回答出:有关。近期在很多关于强对流天气的科普文章和新闻报道里,都会提到东北冷涡这个重要因素。

这里再对照一下“一定的水汽、持续的动力、不稳定层结”三个条件。在近期江苏、湖北发生的雷暴大风过程中,东北冷涡及其甩出去的冷空气,都与当地的暖空气共同组成了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提供了“不稳定层结”这个必要条件。

6月11日12时卫星云图  来源: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四、今年出现在网络上的雷暴、大风和龙卷风图片和视频很多。它们真的比往年更多吗?

答案是:不一定。

在田付友老师的介绍里,我们发现了一组重要信息:我国早期的气象监测站只有上千个。近些年来,我国自动气象站的数量一直在不断增加,现在,这个数字是“6万多个”。

自动气象站的加密,对这种尺度经常为百米甚至米级灾害性天气的监测,有着重要意义。

来源:中央气象台

不只如此。如今人人手中拿着的智能手机,同样让这张监测大网密集了太多太多。

今年6月1日辽宁阜新突发龙卷风,当时多位网友就用手机记录下现场。 微博截图

五、雷暴、大风或龙卷风这么可怕,能提前几天知道某地是否会出现吗?

答案是:难。

大家其实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比如台风,我们提前几天就可以预测出某个区域是否会受到影响。冬季的冷空气大风,同样也有较长的预见期。而雷暴大风,由于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且多数产生雷暴大风的对流系统属于中小尺度系统,这种尺度,一般提前数小时、数分钟,才能给出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龙卷的尺度更小,预报难度也更大。

虽然难,但无论是针对雷暴大风、龙卷风的预报预警业务、服务流程,还是预报技术开发,甚或科学认识,一直都在优化、升级和探索中,是一种进行中的状态,而且未来也不会停。

六、对流性大风尺度这么小,我们怎么防范呢?

这种大风,突发性强、局地性强、生命史较短,多集中在午后时段,从防范角度有一个“技巧”,可以多关注地方短时临近天气预报和预警,这会更有针对性。

来自微博用户@Poison刺2 的分享

一旦出现强对流天气,应尽量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如遇雷暴大风天气,公众应注意远离户外广告牌、棚架、铁皮屋、板房等易被大风吹动的搭建物,切勿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躲避,应留在有雷电防护装置的安全场所暂避。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采访专家:中央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田付友

作者中国气象报全媒体记者卢健

编辑:青瓦

审核段昊书 姜虹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交通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邮箱 : 434 922 62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