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要闻 > 列表

华北等地今年首轮强度最高的高温天气结束,未来还会更热吗?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6-19 07:02:35

北半球进入夏季以来,多地的最高气温记录被打破。广东云南等地遭遇有记录以来的最热5月,北方多地也在6月中下旬遭遇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据了解此轮高温将在18日(今天)左右结束。

入夏以来,带来高温天气的厄尔尼诺现象也受到关注,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这意味着在厄尔尼诺形成的第二年,即2024年,可能成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中国气象局表示,热得越来越早不是错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可能会面临更热、更涝、更旱的未来。


(资料图片)

2023年3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气候相关报告,提出增加气候投资和融资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方案。

5月31日,广州市光塔路,市民在路边大口喝水。南都记者 冯宙锋 摄

此轮华北等地高温是今年以来强度最强、范围最广

6月14日以来,中央气象台发布今年首个高温黄色预警,预判这轮高温天气是华北、黄淮等地今年以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的高温天气过程。

据中国气象局介绍,此轮高温是由于位于新疆一带的高压暖脊逐渐发展壮大并东移影响我国华北、黄淮、内蒙古和辽宁等地。原理是高压暖脊控制下的区域晴朗无云,日照强烈,再加上下沉气流带来高温。

此前,我国华南、西南部分地区经历最热5月:29日,上海气温36.1度,打破上海百年来的五月气温最高纪录;30日,广东梅州录得最高温度39.7℃,打破有记录以来广东5月最高气温的极值。网友调侃“打包寿司回家,三文鱼已经八成熟了”。

气象科普博主“中国气象爱好者”表示,带来高温和下沉气流的副热带高压系统(以下简称“副高”)提前北抬,同时又和被称为“空调外机”的台风玛娃叠加作用,导致高温天气。

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周颖告诉南都记者,往年5月副高还在海面上,但今年5月底副高覆盖华南地区,导致该地区提前进入往年7月的高温炎热状态,一般情况下,南方第一个高温天出现在六月中下旬。

同一时期,河南、陕西等地出现反常降雨,正好撞上河南南部小麦成熟期,给农民收割造成巨大影响。有气象专家曾向媒体表示,以往上述地区可能要等到7月份才会发生降雨。

冬季出现强厄尔尼诺概率超50%,明年或成最热一年

高温天气频发,自然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被视为一个关键因素。

厄尔尼诺是热带太平洋赤道区域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常常引起全球气候异常。国家气候中心预测,赤道中东太平洋将于今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

气象科普博主称,厄尔尼诺形成的第二年,它对大气温度的影响才会显现出来。这意味着,2024年发生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更大,有可能超越2022年,攀上1961年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高点。

中国气象局表示,此次厄尔尼诺出现时间比预想提前一到两个月,且发展较快。到冬季发展为强厄尔尼诺的概率为56%。如果出现强厄尔尼诺,2024年将很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不过仍有不确定因素,需要密切关注。

多位专家提出,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已经对高温天气产生了影响,比如厄尔尼诺作用下,副高影响力大于常年。对热带的影响也导致此前4月时泰国、越南、老挝和缅甸出现非常高的温度。

“近期加拿大的野火和正在发展的厄尔尼诺有一定联系”,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周兵在一场科普直播中表示,“它导致北美西部地区的环境变干、变暖,极容易发生林火”。他还举例称,2019年至2020年,一次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澳大林火长达4个月的林火。

新华社照片,外代,2021年2月3日 (外代一线)(2)澳大利亚林火肆虐 2月2日,一名消防员在澳大利亚珀斯进行灭火作业。 珀斯郊区1日发生林火,波及多座城镇。珀斯所属的西澳大利亚州2日在部分地区发布火灾紧急警报,敦促民众立即采取措施确保生命安全。数百名居民随后撤离家园,在附近的疏散中心躲避火灾。 新华社/美联

2023年5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受到温室气体积聚和厄尔尼诺影响,全球气温在未来五年可能会达到创纪录的水平。未来五年中至少有一年,以及整个五年,将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未来可能更热更涝更旱,建议增加气候投资和融资

据了解,人类的碳排放对于地球大气和海洋变暖有明确的关联。目前全球均温升高,地表温度、大气温度和海表温度都在升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空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温室效应变强。

中国气象局表示,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们可能会面临更热、更涝、更旱的未来。

2023年3月20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综合报告》,指出全球温度升高,将会造成更频繁和更强烈的极端天气事件,出现更严重的热浪和更强烈的降雨。

报告的一位作者表示,全球几乎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过去十年里,在高度脆弱的地区,洪水、干旱和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低脆弱地区高出15倍。

报告提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方案,比如增加气候投资和融资,认为政府通过公共资金并向投资者发出明确信号是减少这些障碍的关键,投资者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报告显示,如果能够共享技术、专业知识和适当的政策措施,并且能够获得足够资金,每个社区都可以减少或避免碳密集型消费。与此同时,在适应领域特别是对脆弱群体和地区大量投资可以避免不断增加的风险。

采写:南都记者郭若梅 王玮 发自北京

X 关闭

Copyright © 2015-2023 京津冀交通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12

邮箱 : 434 922 62 @qq.com